蜜蜂是重要的传粉昆虫,在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版图中,蜜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六十多年来,该校先后创办我国首个养蜂专修科、首个蜂学本科专业,创建了全国唯一蜂学本硕博培养体系,培养了全国80%的蜂学高端人才,发表了我国蜜蜂领域首篇《Science》研究论文,发展成为集人才培养、科研攻关、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特色高地。
人才培养:锻造蜂业人才“黄埔军校”
据了解,本世纪以来,我国蜂产品行业发展迅速,蜂产品产量和出口数量长期位居世界首位。2024年我国蜂蜜产品出口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面对全国2000余家蜂企对高素质蜂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该校植保学科蜜蜂团队构建“勤勉铸魂,蜂学为基,交叉融合”育人体系:通过“三年递进式”实践(一年级熟悉蜜蜂生物学特性,二年级掌握蜜蜂饲养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三年级深入生产基地综合实习)锻造扎实的蜂学实战能力;实施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分类培养机制,创新型人才着力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复合应用型人才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作为高层次蜂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该校植保学科蜜蜂团队构建“政产学研”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引进10名化学、生药学、药理学等多学科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外聘13位行业骨干,组建了由3位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领衔的高水平科教团队;自主研发22种专业教学仪器设备,授权发明专利25项,获国际发明“特斯拉”金奖。与多所海外高校合作交流,拓宽学生国际视野。2015年,本科生团队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获得铜奖。
截至目前,该校植保学科蜜蜂团队累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项目、教材、课程共13项,培养出一批蜂业专家,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十年,学生平均就业率超95%,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8%。
科研攻关:破解生态安全与产业关键技术难题
我国养蜂业历史悠久,蜂群数量和蜂农数量位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的养蜂大国。蜂学专业奠基人龚一飞1949年毕业留校工作,在赵修复等昆虫学家指导下,融合昆虫学与蜂学理论,奠定了“以虫护农、以蜂兴农”的基石。
该校植保学科蜜蜂团队赓续使命,将蜜蜂健康、采集行为、优质高效生产、蜂产品功能研究与开发、传粉昆虫多样性保护列为重点方向,系统研究传粉生态对农业生产的核心支撑作用。2022年,苏松坤研究员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发表开创性成果,首次发现蜜蜂脑部多巴胺调控“食物欲望”的分子机制,为提升农作物授粉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石。
面对产业全链条需求,该校植保学科蜜蜂团队依托天然生物毒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6个国家省部级平台,构建贯通“产前-产后-延伸”的技术体系:在产前环节,创新蜜蜂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使蜂群病害损失率降低35%;在产后环节,突破蜂毒活性肽提取技术,研发的“蜜蜂电子取毒器”新产品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在产业延伸领域,创建“蜂旅融合”生态模式,推动产业增值超20%。
成果转化:“甜蜜事业”书写富民兴邦答卷
科技惠农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该校植保学科蜜蜂团队选育的优质高产抗病优良蜂种和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至全国16个省份,累计助农增收1.23亿元;帮助企业攻克多个技术难题,研发的蜂产业提质增效等关键技术突破产业瓶颈,技术转化创产值1.65亿元。团队在福建、甘肃、宁夏、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区,开展养蜂科技培训3万余人次,技术指导宁夏固原、甘肃定西等地千余农户脱贫。同时,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向海外输出标准化养蜂技术。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缪晓青将蜂毒应用技术转化为产业动能,创建蜂疗研究所和福建蜂疗医院,研发的蜂毒外擦剂行销全国,同时正在研制抗癌制剂等新产品。他领衔的福建省神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建成2万平方米GMP制药车间,成为全国蜂产品行业龙头和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
六十多年来,福建农林大学植保学科蜜蜂团队以实干书写“小昆虫服务大战略”篇章,生动诠释守护传粉昆虫就是守护农业生态基石,培育专业人才就是激活产业引擎,转化创新技术就是点燃致富星火。(福建农林大学)